在企业服务过程中,大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向上有些分歧,主要就企业文化建设是追求“个性”还是“共性”这个命题方面有分歧。 在企业文化层面,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深圳现象》,随后,《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的刘建强先生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蛇口基因》,两人通过对深圳企业、特别是深圳蛇口企业的成功经验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像华为技术、万科地产、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中集集团、华侨城等这些行业差别极大的企业的成功背后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原因。表面上看,这些企业都在深圳、大部分都在深圳的蛇口;再往深层看,这些企业都具有明晰的产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透明的管理机制;再往更深处看,这些企业都倡导公平平等,都反对特权。因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逻辑,也就是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如果脱离因果关系,企业文化可能沦为迷信、邪教或者变成愚昧人的工具,这样企业文化不存在也罢,如果存在,那迟早也要把企业推行死亡之路。 因此,无论企业外部文化还是内部文化,只要是先进科学的文化因子就尽可能去创造条件去实践,“只要鸡蛋好吃,不要问是哪个老母鸡下的”,华为成功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与IBM的长期合作,甚至很多理念也是一样的。 当然,客观上也存在简单模仿先进企业的文化造成企业失败的案例也很多,主要原因是抄袭文化理念,但没有创造适应这种文化理念的土壤,结果好种子也没有办法生根发芽直至成为大树。 在企业外部,你的企业优秀了,你的企业文化被人津津乐道,这是由果到因;在企业内部,要由因到果(包政老师:世间或许没有是非,但必定有因果),因此不片面强调成功学(果因),也研究失败学(因果)(如:摩托罗拉失败:脱离市场),正反两种思维寻找企业理念。 企业文化既然是软约束,价值观须让大多数人信赖,并且可以做得到,否则就是道德绑架,是硬约束(如陈光标的感恩行为,很多企业并不欣赏)。 企业文化不是神仙,也不是妖怪,一定要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让企业活得更长,这就是基本面。 |